t83647

1938年,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报考黄埔军校,负责人拒绝说:“你年龄太大了,不符合报

1938年,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报考黄埔军校,负责人拒绝说:“你年龄太大了,不符合报名要求!”然而,母亲只说了一句话,就成功被录取.....

1938年冬天,中国正面临日本侵略的巨大危机。

周咏南带着儿子一同走进黄埔军校的报名处。

负责人当场表示她的年龄太大,不符合要求。

周咏南立即说出了一番话。

这番话感动了在场的人,促使校方打破规定录取了这对母子。

周咏南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的家庭,从小读书习武。

1919年结婚后不久,丈夫就去世了,留下九个月大的儿子。

她一人抚养孩子,还办起女子私塾学校,成为当地受尊敬的教师。

抗战爆发后,她看到百姓流离失所,毅然决定放下教鞭参战。

母子录取后,他们的故事迅速传开。

许多人受到鼓舞,跟着投身前线。

进入军校后,周咏南和儿子认真学习军事技能。

两人在训练中都表现出色。

周咏南原本被分配到文书岗位,但她坚持要去第一线杀敌。

她还提出建议,把随军家属组织起来组成女兵连。

这个提议得到批准,周咏南成为上尉连长。

俗话常说"巾帼不让须眉",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。

1943年冬,常德会战打响。

周咏南在战前写信给儿子,表示愿意为国捐躯。

战斗中,她带领女兵连守卫津市阵地。

面对日军猛攻,女兵们起初凭弹药抵抗。

弹尽粮绝后,她们挺起刺刀与敌人肉搏。

周咏南年轻时学过武术,在最前面砍倒多名日军。

激战中她腿部重伤,却依然指挥队伍。

眼看她失血昏迷,战友们拼死将她救离阵地。

战后周咏南伤势好转。

抗战胜利后,她没有留在军队,而是辞去官职重新教书。

一直到生命最后时刻,她都坚持在教育一线。

1966年10月28日,周咏南病逝。

她临终写下词句表达对弃教从军的无悔。

时间推移到2023年,周咏南的英雄事迹再度被重提。

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举行了主题展览。

展览详细介绍了她的参军历程和个人物品。

她的家人后代首次公开分享了祖辈信件和照片。

这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,带动新一代学习历史。

媒体评论指出,周咏南的精神穿越时空依然发光。

这就像"岁月流金"一样,她的牺牲从未被遗忘。